除了《教父》的特殊性之外,这些片单与其说是精心搜罗的「男人必看」,不如说是对着豆瓣电影TOP250列表挑挑拣拣。
比如马丁·斯科塞斯的《好家伙》,「男人必看」榜单常客《美国往事》等电影。
英雄化的黑帮兄弟情,和步步艰辛的成长历程,意气又或沧桑,长久以来都刻上了男性性别标签。
今年年初,剧版《三体》与电影院中的《流浪地球2》,让国产科幻话题的讨论度猛增。
从漫威到DC,从《复仇者联盟》到《正义联盟》(特指扎导剪辑版),沾点边儿的都算。
相似的逻辑,在「男学理女学文」「男不看红楼女不看水浒」等定论里都能看到。
性别刻板印象无孔不入,都「新时代的女性」「坚强独立」了,目的竟然还仅仅是为了「被爱慕」。
比如《芭比》引发的讨论中,有男性观众借此契机,同样表达了对《教父》的欣赏无能。
感慨了一把以《芭比》和《奥本海默》为代表的原创作品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和声量,对于电影本身的正向推动作用。
武断片面的电影划分标准,经过漫长的时间发酵,与当下性别意识的觉醒发生了化学反应,终于开启了反噬副本。
赢得奥斯卡首位女性最佳导演的凯瑟琳·毕格罗,一直以来拍的都是像《惊爆点》《猎杀本·拉登》《底特律》这类主流观念内的「男性电影」。
镜头冷峻,剪辑凌厉,以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战场受创伤的个体精神世界。
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经典之作的《末路狂花》,便出自男导演雷德利·斯科特之手。
许鞍华在《好好拍电影》中接受采访,一直被翻来覆去地提问相似的女性电影问题。
性别一再被加固,让后来者常忽略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一,早年手法生猛,无惧执起导筒叩问政治话题,向着时代《投奔怒海》。
导演被困之外,对经典电影粗暴的性别划分论,除了再次落入两性刻板印象的窠臼割裂观众,还将电影本身的魅力大大窄化。
各大片单中提及的那些经典电影,几乎每一部都经过观众与时间的大浪淘沙才留名影史。
就像许多经典黑帮片的评论中,逐渐出现女性观众对女性角色塑造的思考,也会有男性观众发出主流评价之外的见解。
比如《白莲花度假村》里两代男性就「《教父》是不是最伟大的电影」展开讨论。
说白了,压根别信什么「男人/女人必看」,更没有什么「女人看不懂」的荒谬标签。